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

棚下話宜蘭:蘭陽在地空間的生活美學體驗

一、活動日期:100年8月30日至9月3日〈五天四夜〉
二、活動地點:宜蘭縣冬山河親水公園、各進駐社區
三、詳情請參閱:http://www.ilccb.gov.tw/ch/bulletin-detail.php??menuid=2&id=2636

    棚子是宜蘭的在地獨特的空間形態。方便溪畔洗衣、圳旁洗蔥,遮陽避雨,棚子呼應著自然的氣息,照護著日常生活。菜棚、絲瓜棚、祭祀棚、流水席棚等,將生活作息從室內延伸至戶外,聚集了生產活動。連接室內與室外的棚架空間,也是人與人互動、交流、停留、聚集的場所。這樣依附在生活場域的棚子,是生活的寫照,是一個具有個人性、家戶代表性的意象構造物,是家戶中所擁有的生命力,展現出地方最特殊的生活品味、文化風格與社會風情。
    棚子的營造力量來自於生活,或是一種由日常生活介入而生產出的營造物,無需太多專業知識的介入,省略科學理性的建築計的步驟,也因如此,當作日常生活的延伸物,棚子充滿了即時性、有機性、不確定性,棚子不僅僅是現象學式的呼應了地方自然條件、氣候、陽光、雨水,取用了當地隨手可得的材料,同時也擁有後現代主義的味道,對於形式開放保持著自由的態度。
    棚子的流變中,不僅僅是材料的轉變,從早期木、竹等的構築方式,演化現代營建科技為主的營造物,也從小眾的日常生活轉型成登上大雅之堂的大眾公共空間,並成為城市做為展覽的主角。黃聲遠建築師可說宜蘭棚子轉變的重要推手,三星鄉蔥蒜棚、如擬仿大樹般的宜蘭火車站前廣場、羅東第二活動中心,宜蘭呈現出超大棚架的展示物,棚子下產生別於傳統的新事物,服務了都市中的日常生活模式,成為超級聚眾場。
   以「棚子」作為民國100年蘭陽空間美學展之主題,並選在宜蘭縣文化創意中心(羅東林業文化園區),除了藉由活動能回到原初「棚底下」的生活故事的體驗與營造,也期待在棚子創作中產生對話。簡單且理性的構築原理,產生無可預期的棚底下的話語,垂直與水平的偶遇,感性與理性的套疊交織,讓蘭陽平原日常生活世界中,將看不見的生活美學重新被看見。